8/12/2023

第三章(Part 1a)

吸引力(吸引力的基础|临近|长相吸引力……)

A

随着内容进入第三章,我们逐渐开始接触亲密关系的生命周期中更加具体的一些概念。毫无疑问「吸引力」将会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一章,它往往是任何一段亲密关系建立的契机。尤其是对于很多困惑于一段人际关系中的年轻人来说,如何能够提升自己对爱慕对象的吸引力往往是他们尝试在畅销书、网络中寻找关于人际关系“秘笈”的一个重要目的。但在阅读和学习这一章之前,我认为需要意识到:书中的很多结论是具有统计学上普遍、显著的特性的,但是我们(任何一个想要学习、了解亲密关系,或者已经阅读了前两章的人)都应该清楚的知道个体和统计平均情况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抱着“成为一个教科书一般的有吸引力的人”这样微妙的目的去吸收书中的结论。


吸引力的基础:一种奖赏

“感觉到他人的吸引力不一定就能保证建立人际联系,但却是人际交往成为可能。”

人与人之间吸引力的基本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影响吸引力的奖赏(rewards)有两种类型:直接奖赏和间接利益。

直接奖励很好理解:相同的兴趣爱好能够给人接纳感、美丽的外表会带来视觉的享受,这些带来了精神层面的奖励;又或者富有、社会地位高,这些可以带来物质层面的奖励。

间接利益就没有那么直观了。研究表明人们更有可能爱上名字和自己名字类似的人(这个研究结论属于看起来很无厘头,但是感觉又不是完全没有一点道理…),以及人们潜在会更可能追求那些能够使自己繁衍后代遗传基因的伴侣,即便他们根本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临近:喜欢身边的人

“现实空间上的临近(proximity)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能否相遇。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于身边人的交往。”

我在几年前就理解到了这一结论(?或者我觉得它其实是个人尽皆知的结论),不过我的思考出发点比较单一——是因为沟通效率。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远距离沟通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样,这使得看起来远距离的亲密关系比以往更容易维持了。但是临近距离的沟通总是有着比网络有着更多的信息,除了言语之外,眼神、动作、姿态、语气、时间/空间,甚至环境的气味和温度等等信息,都能够丰富一个近距离沟通的内容,这使得线下的沟通效率和程度远优于网络。并且双方都可以更加准确的感觉、确认到对方在沟通中的状态,这使得沟通更容易开始。在近距离的环境下,你可以想象伴侣下班回到家后,一边放下背包、换鞋,一边和你绘声绘色的描述刚刚在路上看到的从灌木丛中跳出的小猫——这样简单也没有太多“营养”的对话;而在网络上,同样对话的成本和阻碍明显更高,而且不同空间的对方可能当下正处在另一种情绪、氛围下,你很难察觉。这种沟通效率上的差异会对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产生重大的影响,至于如何解释和描述这些影响,我看了看应该会在本书的第五章「沟通」中着重展开描述 😂

方便:远亲不如近邻

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会更容易获得他人提供的各种“奖赏”。在这一点上的逻辑和我上述的思考是基本一致的。一些额外的研究亮点是:住在一起的恋人在如果分开一段时间,他们可往往会乐观的认为他们的感情不会受影响。但是奖赏本身随着距离的衰弱而造成的,潜移默化的,亲密关系的疏远可能会使他们产生预料之外的矛盾和问题。

熟识:重复接触

重复的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即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这里还有一个研究表明:真正认识同性恋的人与那些与同性恋没有(或不想有)任何接触的人相比,前者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更积极。

我猜测背后的机制可能是“熟悉”提升了我们对于对方的安全感。即使是简单的接触或了解,都能让我们更习惯对方的存在,并且一定程度上更了解对方。这一切所带来的(即使很弱的)安全感和信任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临近的作用

临近本质上是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如果对方(或者你)是一个令人厌烦的人,那么临近只会使得你们之间这段人际关系雪上加霜。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我会觉得一定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小节它来了。在关于自我报告的篇幅中,我们已经听说了,外貌是男女双方在喜欢对方程度上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我们同时也都知道,外貌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天影响很大,相对不容易改变的因素。仅这两点就使得在日常关于亲密关系的讨论对话中,外貌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它的确很重要,但是文化、道德等因素会往往会倾向于限制我们将其也表述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这会造成一种对于那些在外貌上并不有优势甚至有一定缺陷的人的压迫或歧视,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外貌也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

有一个更好的词来归纳“日常关于亲密关系的讨论对话”——我愿称之为“八卦”

对于长相、外貌的研究结论,我觉得有一些当下还可以受用的思考:

  • 我们必须要客观认识到外貌差异的存在,以及其对于亲密关系的影响;

一些基于“所有人都很美”等类似观点出发,去宣扬阐述分析一些亲密关系中的问题,看似提供了一些更加正能量、公平、开放的论述,在当下的环境下我认为并不是合理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给相信、并且在实际亲密关系中去实践的人带来伤害。

  • 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个体也可以朝着更好的外貌去调整(就像为了更聪明而去学习,为了更健壮而去健身一样——了解审美的方向,适当的学习、尝试妆造来给自己带来一个更好的容貌表现并不应该被视为是一件有任何问题的行为);
  • 个体之间的不公平一定是存在的;

带着这样的准备,让我们先看看第一个令人“悲伤”的赤裸裸的实验结论——

对美丽的偏见:“美的就是好的”

总的来说,人们收到“美的就是好的”这一简单刻板印象的影响,这种“好”甚至会因为文化不同而自适应的变“好”——例如由于韩国想对于美国更注重集体主义文化,因此韩国人会认为貌美之人除了友善、聪明、善于社交这些优点之外,还非常关心他人是否幸福。

同时,在职场中,貌美之人比一般的人工资更高、晋升更快。平均而言,与中等相貌相比,貌美的雇员多赚 5%,而丑陋的家伙少挣 9%。在德克萨斯州的法庭上,貌美之人比一般人罚的钱更少。

书中这里译文使用的称谓就分别是貌美的“雇员”和丑陋的“家伙”……

吸引力的秘密

在这一小节,书中展示了不少实验得出的对于相貌“评定”的结论,紧随其后的两个小节分别从演化和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读到这里时,我对于本节中的数据和结论也有我基于演化与文化的思考。因此我决定这次就在这一小节中断,先不继续直接阅读后面的章节,而是在这里拆分成 1a 1b 两篇笔记,然后尽量记录下目前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和问题。

  • 人们对于吸引力的看法有跨种族的一致性,即不同种族的、肤色的人对于其各自种族中美丽女子的认识是一致的。并且即使是新生儿也偏好于(注视时间长)同样更为漂亮的面孔;
  • 具有大眼睛、小鼻子、丰满双唇等“娃娃脸”特征的女性更有吸引力,同时有作用的还有突出的颧骨、瘦削的脸颊、笑容等成熟健康的特征;
  • 拥有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的,坚强而有主宰力的男性更有吸引力,与此同时略微有点“女性化”,更“娃娃脸”的男性同样看上去热情友好而具有吸引力。女性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喜欢程度一定程度上受到月经周期的影响;
  • 平均化的面孔(利用电脑图像技术对特定人群面孔进行平均处理)几乎比组成它的单个面孔更有吸引力;
  • 实验统计女性吸引力高的身材特征是:腰臀比率 0.7,不胖不瘦,腰胸比率 0.75,但是不能水桶腰;

“研究还发现,当男性扫视女性正面裸体图片 5 秒钟时,首先注意的是乳房和腰部,之后才会注意面部。(但如果你是女性,你或者已经知道这一点。)”

这个注释的括号内容实在是忍不住。

  • 男性吸引力高的身材特征是:腰臀比例 0.9,肩臀比例大、肌肉强壮。但仅肌肉强壮往往不够,可能需要一份体面的薪水才能影响女性的评价。身高对男性的影响显著;

例子中的矮个(162 厘米)男子每年需要多赚 221000 美元才能在婚恋网站上与高个(186 厘米)男子一样吸引女子的注意。

我会自私的重点抄录一些对笔者有利的信息 XD

  • 未来伴侣气味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面孔对称,有吸引力的人气味明显比其他人好闻。异性恋的男性认为女性排卵期的体味更好闻,但是他们不喜欢同性恋男性的气味。同性恋男性的体味对其他同性恋男性比对异性恋男性更有吸引力;
  • 长发的女性比短发的女性有吸引力;
  • 女性喜欢聪明的男性;

“这对于读到这本书的大多数男性都应该是好消息”

XD

  • 男女两性都认为穿红色衣服的约会对象更有吸引力。

这一小节列出了非常多关于分析吸引力来源的实验及其实验结论,其中不乏一些第一眼看过去总感觉非常微妙的信息。其中的不少结论我觉得可以从演化的角度去分析——比如男女都表现出对于“娃娃脸”的喜好,这或许是因为本能的对于婴儿、儿童的喜爱。(即更加喜欢婴儿的个体在漫长的演化中具有繁衍优势。)女性受生理周期影响而产生喜欢程度的差异也是一个乍一看很神奇但是有迹可循的特征——受激素水平的不同,女性感受吸引力可能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本能——对于繁衍后代伴侣的选择,及对于后代的照顾。

我在很早之前就有过一些不经严谨实验论证的假设:男女不同性别在追星行为上的差异和亲密关系中差异非常一致,同时追星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和对于亲密关系的追求两者互相冲突。具体解释为,男性在追女星的时候更多的会将对方放置在一个假想的伴侣的位置,从而产生一些占有、排他的行为特征。女性在追男星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一种行为模式,但是不同的是,还会有一种将对方放置在一个假想的后代的位置,从而更多产生一些保护、养育的心理——这种追星的行为特征在男性身上要少见的多。上述的这些行为只是在描述追星过程中的一种倾向而不是其本质。我们会注意到只有那些非常极端的粉丝才会在追星过程中模糊“假想”的边界,极其认真的将明星作为伴侣等实际角色来对待,结果对明星和其他粉丝本身造成困扰。

追星行为和激素水平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女性的生理周期所带来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导致在追星行为上的差异,同时,追星行为本身可以满足潜在的激素水平所带来的一些生理、心理需求。这有一个衍生的假设,即追星和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在定程度上是冲突的,男女双方可能在单身的时候都会比在拥有伴侣的情况下更容易去追星。需要补充的是,我不会觉得是“因为追星所以都不想去找伴侣了”(针对一些追星族的批评?),我认为更符合当下文化演化的一个假设是“因为找到一个稳定合适伴侣的成功率太低所以潜在被动的更需要追星来满足一些需求”。

和书中的结论不同,上述都是我不经实验论证的思考假设。从假设变成结论需要严谨的因果实验论证。可以想象的是这些实验并不难设计,但是我不是也不打算成为研究人员,我的假设也就仅仅止步于思考,以及和朋友交换思考。

对于男性对于女性身材的众所周知的倾向,它或许可以解释为对于胸、臀部的倾向源自于生殖能力的一种表现。但是这里文化可能产生了更多且更复杂的影响。比如我感觉国内对于臀围的审美追求显著的没有在美国那样的程度(这里我总是会想到我不是很欣赏的来的金卡戴珊家族),或许是更要求女性保守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文化中所产生的印象?因此在外貌特征中相对西方文化,也会更倾向一些保守的(不那么突出的曲线)、(?)可控制的(瘦、小)的特征。

关于气味的研究结论我就比较迷惑一些。虽然参考动物中的研究,我理解人会因为不同的生理状况尤其是激素水平而产生不同的气味。但是我觉得当代人们身上发出的味道应该主要来自于洗涤剂、沐浴露、洗发水或者香水……另外亚洲人和欧美人的体味问题差异好像还挺大的。所以我不太确定这一套结论在当下&国内是否具有一样的结论。

聪明和身高我都归于众所周知但是放弃抵抗的因素;

其他的……就直接建议留长发穿红衣服去约会吧……


To be continue…

这一篇笔记写的过程中中断了数日。接下来我会在后续的书中的演化分析的一小节对比思考书上、和我自己的分析思考之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