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023

第二章(Part 1)

研究方法(关系科学研究简史|问题的提出|参与者的选取|研究的设计|场景的选择)

Α

最近出门在外,需要平衡工作、休息、开车、读书、拍照的时间,所以读写的时间也不多。在开始第二章的笔记之前,又稍微花了一点点时间调整目录结构。


研究方法

“我敢打赌,研究方法的章节可能会令你畏惧。你可能认为它们是阅读“精彩内容”之前的鸡肋。比如,爱情、性爱和嫉妒等都是吸引人的主题,而实验设计和程序却不是你关注的内容。”

对于第二章——研究方法,我确实没有特别多的“兴致”,预期可能也不会在这一章有太多的额外思考,但并不仅只是因为后续章节中的爱情/性爱/嫉妒听起来更有趣。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目的就比较明确: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本教材了解人际关系问题上当下的研究成果和一些启示,而并没有计划成为一个身体力行进行试验分析的研究者。另一方面,会忽略那么多书架上的“鸡汤”、“正能量”选择这本书,就是因为我本就相信书中会有这些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阅读本章之前,我对于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人际关系研究的特殊性,就有一定的理解。在阅读之后,目前也没有太多超出我理解范围的内容。不过书本中给出了更为清晰的分类定义,以及研究者使用的词汇,能更条理清楚的描述人际关系中的研究方法,代替脑海中比较抽象模糊的“感知”。因此在笔记方面,我也会简单的将书中的陈列方式抄写简述出来。

理解人际关系科学中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在当今时代避免在书店和网络上被那些良莠不齐的非专业人士混淆视听。一个普通人应该不会在这些平台上尝试去学习了解天体物理学,但恰是因为人际关系都密切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所以很多人可能会通过这些途径去尝试学习到一些帮助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事实上我并不认为当下一些热销书、网上关于人际关系的描述和建议都是错误的。相反,因为他们的内容往往对于当下的社会文化的变化格外敏感(尤其是当下的短视频创作者们),所以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我认为这些内容对于普通人的建议可能比教科书中的道理更为清晰、可执行甚至有效。但如果有时间和能力,我认为对于所有人来说,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并且能亲自思考清楚这些问题总是更好的。

关系科学研究简史

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但是在近代之前,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哲学家、诗人的口中,以一种模糊、抽象、甚至会比较多浪漫色彩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近代之后,研究者们逐渐开始关注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室研究。

今天的人际关系学:

  • 经常从社会各阶层抽取不同的人群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 考察家庭、朋友和爱情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关系;
  • 经常对这些人际关系做长期研究;
  • 既研究人际关系令人愉快的一面,也研究消极的一面:
  • 经常在自然状态下追踪人际关系。

研究方法的组成

接下来的几个小节看起来可以放在一起做笔记。

人际关系学有一些非常显然易见的特点:由于在第一章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复杂因素,想要控制变量通过实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另外人际关系的组成单元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组数字或者几种化学元素),在设计实验以及研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道德伦理的限制。因此在人际关系学下,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而多种研究方法的组合得到的结果可以帮助研究者逐渐逼近更加本质和可信的规律。

下面我将整理书中提出的四种维度下,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的构成要件:

问题

人际关系学研究的问题分为两大类:

  • 尝试描述某些事件或者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过程;
  • 确定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两类问题是有显著的研究顺序的:比如围绕着“出轨”的研究,第一步是尝试去定义、描述出轨这一行为,总结它的性质;第二步是实验分析,去尝试找到影响/决定这一行为产生的原因。

参与者

再次,人际关系的组成单元是人,几乎不存在任何一个不需要参与者就可以进行的实验,如何选择实验的参与者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很容易想到两种不同的方式:

  • 方便取样(convenience sample)
  • 代表性取样(representative sample)

前者更加容易,但志愿者偏差很大;后者更加具有代表性,但是挑选参与者的难度很大。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中,愿意参与实验的人与不愿意参与实验的人天然的存在差别,这些差别也很可能取决于性格、文化认知差异等因素,这些差异往往也影响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特点,从而对实验结果造成偏差。

研究的设计

对应着人际关系的两种问题,也有两种相对的研究设计:

  • 相关(correlation)设计
  • 实验(experiment)设计

前者尝试找到几种因素之间是否会同步变化(正相关?负相关?),后者会进一步尝试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来精确的确认因果关系。

另外人际关系通常是长期事件,对此有研究事件随时间而改变的发展性研究设计,其主要有三种类型:

  • 横断设计(cross-sectional design)——选取不同年龄段的人相似人群进行研究。但是不同年代的人的“代沟”本身可能会干扰研究的主体。
  • 纵向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持续跟踪测量同一群人在一段时间里的数据。短期的文化变动(比如经济危机)会很大程度影响研究本身;另外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研究会面临参与者流失(participant attrition),导致在接近研究结束时受试着(样本)被动“过滤”成了代表性样本。
  • 回溯设计(retrospective design)——通过在一个靠后的时间点统一收集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纵向设计的问题,但是人的回忆本身不一定精确,并且有可能受到后续事件的影响而产生感受的偏差。

场景选择

研究场景通常有:

  • 实验室
  • 自然的日常生活场景

前者更容易控制变量和收集数据,后者更容易让参与者展示自然、真实的反应,两者的优缺点恰恰是互补的。

另外“不论研究的场景在哪里,某些行为因为很少发生,或者让人痛苦,又或者太过亲密(或三者兼而有之),很难进行研究”。针对这种困难有让参与者进行角色扮演(role-play),以了解某些行为。例如让参与者想象/装作出现特定的情形,甚至事先给到剧本。角色扮演可以避免在实验中违背道德伦理规范,但是这种实验中参与者的表现很可能和真实发生的行为有所差异。

小结

人际关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但其也是一个追求科学实验、研究、论证的严谨学科。受限于社会文化和人的复杂性,不同的研究方法各自往往都有自身较大的局限性。针对一个或多个问题问题,往往需要跨越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实验和研究来逐渐逼近一个清晰、准确的关系、规律、结论。